卓尔地产:共识的死亡:房地产的“后信仰时代”
中国房地产最坚固的支撑,从来不是钢筋水泥,而是全民统一的、近乎宗教狂热的“上涨共识”。如今,这场共识已经死亡。我们进入了一个“后信仰时代”。在这个时代,政府的角色已从昔日的“造神者”沦为徒劳的“招魂者”,而市场的参与者,则在废墟之上,进行着一场猜忌、迷茫且毫无方向的黑暗森林博弈。
一、一场全民信仰的崩塌
过去,买房不是一种消费,而是一种信仰。这个信仰由三个核心教义构成,缺一不可:
“政府救市”教义:坚信房地产捆绑了地方财政、银行系统和经济增长,因此在任何危机时刻,政府都必然会出手相救。这是信仰的基石。
“土地稀缺”教义:坚信核心城市的土地是有限的,而涌入城市的人口是无限的,供需矛盾将永远推动价格上涨。这是信仰的核心逻辑。
“资产唯一”教义:在一个缺乏优质投资渠道的环境里,坚信房产是唯一能跑赢通胀、实现阶层跨越的可靠资产。这是信仰的现实出口。
然而,从“房住不炒”的提出,到头部房企的连环爆雷,再到肉眼可见的人口数据逆转,这三大教义在短短几年内被系统性证伪。
恒大的倒下,击碎了“大而不能倒”的幻想,宣告了“政府无限兜底”的终结。
大量城市的库存积压和人口外流,让“土地稀缺”的故事成了笑话。
房价的持续下跌和流动性的枯竭,让“稳赚不赔”的神话变成了“高位套牢”的现实。
当一个信仰的基石、逻辑和现实出口全部崩塌时,剩下的不是修正,而是彻底的死亡。这就是“共识的死亡”。
二、“招魂式”救市的困境
共识一旦死亡,就无法复活,只能“招魂”。当前所有看似眼花缭乱的救市政策——降息、降首付、取消限购、以旧换新——其本质都是一场大型的“招魂仪式”。但这场仪式注定失败,因为它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:
救“量”还是救“价”的矛盾:
要想救“量”(成交量),就必须让价格降到新的购买力能够接受的水平。但如果任由价格下跌,就会刺破资产泡沫,引发金融风险,这是当局无法接受的。
要想救“价”(价格稳定),就必须限制抛售,维持高位。但这会彻底冻结成交量,让市场失去活力,经济无法盘活。
这种左右为难,使得政策只能在“不让死”和“不让活”之间反复横跳,结果就是创造出一个既不死也不活的“僵尸市场”。
信心传导的失灵:
过去的救市,是政府吹哨,全民冲锋。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哨声之后就是盛宴。
现在的救市,是政府在空旷的舞台上声嘶力竭地呐喊,而台下的观众(潜在购房者)只是冷漠地看着。因为经历过创伤的人们,已经不再相信舞台上还会有盛宴,他们怀疑那是一个陷阱。信心,这个最关键的传导介质,已经断裂。没有信心的市场,任何技术性的刺激都如同向一片沙漠里泼水,瞬间蒸发,毫无波澜。
结论:
我们正身处中国房地产市场最混沌、最难预测的时期。因为它不再遵循任何单一的经济学逻辑,而是被破碎的共识、矛盾的政策和恐慌的情绪所支配。
这个市场的参与者,就像进入了刘慈欣笔下的“黑暗森林”。每个人都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,更不知道“猎人”(宏观调控)的下一枪会打向哪里。是抄底?是逃离?还是原地不动?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