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旧换新:房地产的“国家级庞氏接盘”
当市场自身已经完全丧失造血和循环能力时,由国家队亲自下场组织的“以旧换新”,成为了最后的、也是最危险的一招。这并非简单的去库存,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国家级庞氏接盘”:以地方政府和国企的信用为抵押,强行打通二手房到新房的“堵死循环”,本质是用未来的、更大规模的债务,来掩盖眼前的流动性危机。这是一剂强心针,但针头之下,可能隐藏着更深的深渊。
一、循环的死亡:为何必须“以旧换新”?
正常的房地产市场,是一个健康的循环:
刚需买二手房->二手房主卖掉旧房换改善型新房->开发商回款拿地->地方政府获得土地财政->继续城市建设->创造就业和需求->新的刚需入场。
如今,这个循环在第一个环节就死了。由于价格高、预期差,刚需买不动也看不上二手房。二手房卖不掉,改善链条就断了。改善需求消失,开发商新房卖不掉,不敢拿地。地方政府卖不出地,财政枯竭。整个链条,层层卡死,陷入“死亡螺旋”。
“以旧换新”的本质,就是用一只“巨手”,强行介入这个死亡的循环中,扮演那个已经消失的“接盘侠”。
二、操盘手法:一场精心设计的债务转移
这场“国家级接盘”的操作模式,虽然各地细节不同,但核心逻辑高度一致:
主角:地方国企/城投平台。
它们是这场游戏的核心执行者。它们不再是市场的参与者,而是政策的工具。
玩法:收购与锁定。
想买新房的改善型业主,把自己的旧房子“卖”给指定的国企平台。国企以一个相对“体面”(通常高于市场冰点价)的价格收购,但这笔钱业主拿不到现金,而是直接转化为购买指定新房的首付款。
本质:债务的转移与延后。
对于业主:表面上,旧房卖掉了,新房买到了。但实际上,是把一套流动性枯竭的“冰冻资产”,置换成了一笔对新房的、更长期、总额可能更大的新债务(房贷)。
对于国企平台:它们用新增的银行贷款(通常是政策性低息贷款)来支付收购款。它们手上没有现金,只有一堆同样卖不出去的二手房和一笔新增的巨额负债。
对于开发商:获得了宝贵的回款,暂时避免了倒闭,可以支付工程款和员工工资,维持了表面的运转。
对于银行:把一笔可能即将爆雷的、对开发商的短期贷款,成功转化为了一笔对国企的、有国家信用背书的长期贷款,以及一笔对居民的、看似更安全的个人房贷。风险被暂时掩盖和转移了。
看明白了吗?这是一场没有任何真实购买力注入的“空转”游戏。资产(二手房)并没有真正被市场消化掉,只是从居民手中,转移到了国企的仓库里。而驱动这场转移的,是国企和居民背负的、比原来更庞大的新债务。
三、终局的猜想:谁来接最后一棒?
这场“国家级庞氏接盘”虽然暂时打通了循环,却也吹起了一个更大的、内部化的债务泡沫。这个泡沫的未来,只有三种可能的结局:
最理想的结局:市场奇迹复苏。
这是政策制定者最希望看到的。即通过这种方式强行维持市场的运转,等待宏观经济奇迹般地好转,居民收入预期逆转,大量新的接盘侠涌入市场,把国企手中的海量二手房库存买走。但这在当前的人口和经济周期下,几乎是天方夜谭。
最可能的结局:保障房化。
国企手中的这批海量二手房,在市场上永远也卖不掉了。最终,它们将被统一改造、装修,然后以“保障性租赁住房”或“人才公寓”的形式,重新投入市场。这意味着,这些房产的商品属性被永久剥夺,其价值被锁定在一个极低的租金回报水平上。而收购它们所产生的巨额债务,将成为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身上永远的“伤疤”,需要未来数十年用税收和各种隐性收入来慢慢偿还。
最危险的结局:债务链条断裂。
如果宏观经济持续下行,地方财政进一步恶化,连维持这些“保障房”的运营成本和偿还贷款利息都做不到时,这个被强行内部化的债务泡沫,就有可能以一种更剧烈的方式引爆,引发地方性的信用危机。
“以旧换新”,是政策工具箱里最后的一张底牌,也是最具争议的一张。它展现了国家维持系统稳定的强大决心和无与伦。比的操盘能力。但它并未创造任何真实价值,只是将一场本该在ICU里进行的“心脏手术”,强行拖到了普通病房,靠着最大剂量的“吗啡”(新增债务)来维持生命体征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