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抢购潮”到“挂牌潮”:中国楼市的冰河期实景
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“状态切换”。标志性事件不再是哪个城市又在“救市”,而是几乎所有城市二手房挂牌量的井喷式增长。这场从一线到N线的“挂牌潮”,是市场信心彻底逆转的铁证,是无数家庭资产负债表从“扩张”转向“收缩”的集体行动。它预示着一个漫长而寒冷的“冰河期”已经到来。
一、全国图景:一场无声的“资产出逃”
如果说政策是市场的“天气预报”,那么二手房挂牌量就是最真实的“地面温度计”。现在,这支温度计的读数正在全国范围内急速下降。
一线城市的“堰塞湖”:
北京、上海、深圳,这些昔日最坚挺的堡垒,二手房挂牌量均已突破历史高位,迈向20万套甚至更高量级。这背后,是嗅觉最敏锐、最先完成资产积累的那批人,正在不计成本地寻求套现离场。他们可能是置换改善,但更多的是降低风险、手握现金。大量的“老破小”和非核心区房产,构成了这个堰塞湖的主体,水位不断上涨,而下游的购买力却已几近枯竭。
强二线城市的“踩踏”:
杭州、南京、成都、重庆等城市,挂牌量同样在20万套上下徘徊。这些城市是上一轮棚改货币化和“抢人大战”的最大受益者,也积累了最多的投资客和短期炒家。当上涨预期消失,这些杠杆最高、持有多套房产的群体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市场,形成了“卖方踩踏”的奇观。为了比邻居先卖掉,降价幅度之大、速度之快,令人瞠目。
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“寂静岭”:
在广袤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,问题已不是“挂牌量多”,而是市场本身正在“消失”。挂牌房源长期无人问津,中介门店批量倒闭,成交数据低到可以忽略不计。这里的房产,正在迅速失去“资产”属性,回归到最原始的、仅供本地人自住的“消费品”属性。有价无市、流动性彻底锁死,是这些城市楼市最真实的写照。
二、“挂牌潮”背后的三重恐慌
这场全国性的挂牌潮,不是孤立现象,而是三种社会集体情绪的集中爆发。
对收入前景的恐慌:
当宏观经济的寒气传递到每个家庭,降薪、失业的风险变得真实可感。过去敢于背负高额月供,是基于对未来收入稳定增长的信心。现在,这种信心正在瓦解。许多家庭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负债能力,选择出售多余房产,降低杠杆,以“现金为王”的策略来抵御未来的不确定性。这是主动的“防御性卖出”。
对资产缩水的恐慌:
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破灭后,持有房产不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,而可能成为持续亏损的黑洞。眼看着邻居的房子降价几十万才卖掉,每一个持有多套房的业主都如坐针毡。晚卖一天,就可能多亏几万。这种“怕被套牢”的恐慌,驱动着大量非刚需房源涌入市场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对代际过剩的恐慌:
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独生子女一代成为社会中坚,一个家庭拥有多套房产的现象越来越普遍。父母辈开始提前规划财富传承,他们清醒地意识到,未来子女根本不需要也无力维护这么多套房子。提前卖掉那些品质差、地段偏的“鸡肋”房产,将“水泥”变成现金留给孩子,成为越来越多老人的明智选择。
从“一房难求”的抢购潮,到“卖房内卷”的挂牌潮,这不仅仅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一次简单逆转。它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心理变迁,是中国家庭财富观念的一次集体觉醒。
这场“挂牌潮”如同一面镜子,清晰地照出了中国楼市的底色:泡沫正在被挤出,共识已经瓦解,流动性正在枯竭。任何地方性的、零敲碎打的“救市”政策,在这股全国性的、源于内心恐慌的抛售浪潮面前,都显得杯水车薪。
冰河期已经来临,其特征不是断崖式的崩盘,而是漫长的、磨人的“冰冻”。在这期间,绝大多数房产将失去金融属性,回归居住本质。而对所有参与者来说,最大的考验,不再是“能赚多少”,而是“能否离场”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