卓尔地产:人口变局:房地产最后的审判
一切金融、政策、经济周期的讨论,在人口结构这个终极变量面前,皆是“术”的层面。中国房地产的底层逻辑,过去是赌国运,本质是赌“人运”。当人口的潮水以无可逆转之势退去,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,无论多么宏伟,其最终的命运都已被注定。这不是经济问题,这是宿命问题。
一、金字塔的坍塌:从“抢房”到“抢人”
过去三十年,中国房地产的叙事是一座完美的金字塔。塔基是源源不断、数量庞大的年轻人口,他们是需求的来源,是信贷的基石。每一代人都相信,会有更年轻、更庞大的一代人来接盘自己手中的资产。这个信念,是房价信仰的根源。
如今,这个金字塔的根基正在被抽空。
接盘者的断代:
看看出生人口数据,一切便不言而喻。90后是最后的购房主力高峰,00后的人口数量比90后锐减,10后、20后更是断崖式下跌。这不是周期性的波动,这是结构性的塌陷。未来的市场,面临的不再是“需求旺盛”,而是“有效购买力断层”。没有足够多的年轻人进入市场,资产价格的传递链条就此中断。
继承者的过剩:
与此同时,中国正在迎来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财富代际转移。60后、70后这代人,享受了资产价格飙升的全部红利,他们往往手握多套房产。而他们的子女,多为80后、90后的独生子女。一个典型的未来家庭结构是:一对年轻夫妇,上面是4位老人,可能对应着2到4套甚至更多的房产。他们未来需要考虑的,不是如何买房,而是如何处理这些不断折旧、还需要缴纳费用的“过剩资产”。市场将从增量竞争,彻底转向存量搏杀。
二、价值的重估:从“城市化”到“核心化”
当人口总量不再增长,甚至开始负增长,过去“水涨船高”的城市化逻辑将彻底失效。取而代之的,是更加残酷的“核心化”或“极化”逻辑。
从“虹吸”到“抽干”:
过去,大城市从小城市吸纳人口,小城市从县城吸纳,县城从农村吸纳,大家都有汤喝。未来,人口的流动将不再是多级传递,而是从广袤的“沉寂地带”向极少数的“活力孤岛”的单向、终极流动。只有那些能提供顶尖就业、教育、医疗资源的超级都市圈的核心区,才能维持人口的净流入。而其他绝大多数城市,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人口流失的“收缩时代”。它们的房产,将如同被抽干水分的海绵,迅速失去价值支撑。
“学区房”的覆灭:
“学区房”是中国房地产最坚固的价值神话之一,因为它绑定了最刚性的需求——教育。但这个神话的根基,是庞大的学龄儿童数量和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。当新生儿数量锐减,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不是“人多学校少”,而是“学校多生源少”。学校为了生存会开始“抢人”,而不是“挑人”。除了最顶尖的极少数名校,绝大部分“学区房”的溢价,将在未来十年内被抹平。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,它预示着所有建立在“稀缺”概念上的房产价值,都将被人口变局重新审判。
结论:
政策可以短期干预市场的情绪,金融可以暂时扭曲资产的价格,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抗人口的趋势。
我们正在亲眼见证一个时代的终结:一个以不动产为核心信仰、以全民负债为代价的财富创造模式的终结。未来,房子的价值将不再由它所在的“城市”决定,甚至不再由“地段”决定,而将由这个区域“有效人口的密度和质量”决定。
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手中的非核心资产,不要再问“什么时候解套”,而要问“能不能出手”。因为在一个买方断代、卖方过剩的未来,流动性本身,就是最稀缺的价值。
水泥的价值,最终取决于血肉的密度。当密度不再,价值何存?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