卓尔:最后的操盘手:当楼市不再是经济问题
中国房地产已经脱离了传统经济学的范畴。市场那只“看不见的手”已被彻底打断,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这只“看得见的手”的全方位接管。我们正在目睹的,不是一场市场自发的调整,而是一场由最高意志主导的、以政治安全为唯一目标的“外科手术”。楼市的未来,将不再由供需、利率或周期决定,而只由操盘手的意志决定。
一、经济手段的全面失灵
在过去的一年多里,我们见证了所有经济学教科书里的“救市”工具轮番上阵,但结果却如同泥牛入海。
货币工具的失效:降息、降准、PSL(抵押补充贷款)……央行释放的流动性,如同向一片干涸的海绵里注水,却发现海绵本身已经失去了吸收能力。企业不愿投资,居民不敢加杠杆,资金在银行系统内空转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,在信心崩溃的终端面前,宣告失灵。
行政工具的失效:取消限购、限贷、限售,几乎拆除了所有过去的政策壁垒。这好比打开了蓄水池的所有闸门,却发现外面根本没有水要流进来。当购买力枯竭、预期逆转时,所谓的“政策松绑”只是一场无人喝彩的独角戏。
财政工具的失效:契税减免、购房补贴,这些小恩小惠在动辄数百万的总价面前,显得微不足道,更像是一种姿态性的安抚,而非实质性的刺激。
当所有常规经济武器全部失效,意味着问题已经超出了经济的范畴。它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,一个关乎系统性安全、必须由国家意志强力介入的“准战争状态”。
二、“国家队”的全面进场
当市场失灵,唯一的选择就是让“国家队”——这个最终的操盘手——亲自下场。这不是一次试探,而是一次全面的、战略性的接管。
从“土地财政”到“央地博弈”:过去,地方政府是土地最大的“卖家”和房价上涨的受益者。现在,随着地方债务危机的爆发,中央正在通过“化债”等一系列手段,强力回收地方在土地和金融上的自主权。操盘手正在从无数个分散的地方诸侯,统一为唯一的中央意志。
从“开发商”到“城投国企”:民营房企作为过去三十年房地产市场的主力,其历史使命已经结束,正在被批量清算出局。取而代之的,是地方城投平台和央企国企。它们下场拿地、收购存量项目,其首要目的不再是利润,而是执行政治任务:托住土地价格,防止市场崩盘;完成“保交楼”,维护社会稳定。它们是国家意志在市场中的代理人,是不计成本的“稳定器”。
从“商品房”到“保障房”: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,配售型保障房的提出,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。操盘手正在构建一个与商品房平行的、由国家完全控制的住房供给体系。这个体系的目的,是把普通大众的基本居住需求,从高价的商品房市场中剥离出来。当“住”的问题由国家解决了,“炒”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。这是对整个房地产市场釜底抽薪式的结构性改造。
三.新棋局的终极目标
在这场由国家主导的新棋局中,不要再用“房价涨跌”这种旧思维去揣测操盘手的意图。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:在不出清现有债务的前提下,以时间换空间,实现整个系统的软着陆。
这意味着:
价格将被“计划性”管控:核心城市的房价,不允许大涨,更不允许大跌。它将进入一个由国家意志维持的、极低波动的“心电图”模式。
流动性将被“牺牲掉”:为了维持价格的表面稳定,绝大多数非核心房产的流动性将被牺牲。市场将被分割成无数个无法有效流通的“孤岛”,有价无市将成为常态。
房地产将“公共事业化”:最终,房地产将逐渐褪去其金融属性,回归到类似水、电、煤气一样的公共事业属性。一部分由市场提供给高收入人群,大部分由国家提供给普通民众。
结论:
放弃幻想,不要再与趋势为敌,更不要试图与唯一的操盘手对赌。
中国房地产的下半场,已经没有“市场”了,只有一个巨大的“棋局”。我们每个人,都只是这个棋局中的一颗棋子。看懂棋局的走向,理解操盘手的意图,顺势而为,是保全自己唯一的出路。那些依然抱着旧时代“炒房”思维的人,无异于在被改写了规则的赌场里,用过时的攻略,玩一场必输的游戏。
发表评论